首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成果丰硕
吕红频介绍,数据库以“服务业务”为导向,通过建设标准化服务能力,便捷连通有关业务系统◆★■◆,提供数据成果服务。比如,一旦发生重大地震,可以立即调取震区相关数据,包括人口密度◆★■、房屋建筑结构、水库◆■◆■■、化工厂、矿山、医院、应急避难场所★■■◆,以及当地和周边的救援力量★★◆、救灾物资储备、交通设施等,快速形成报告,支持抢险救援决策■★■◆◆。
5月8日,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国务院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郑国光和其他有关负责人介绍了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有关情况◆■。
水利部水旱灾害防御司负责人尚全民介绍,在水旱灾害风险普查方面,摸清了水旱灾害风险隐患底数★◆◆■◆,完成9.7万余座水库、7.8万余座水闸■◆◆◆★、31.5万公里5级以上堤防以及98处国家蓄滞洪区的基本情况及隐患调查,完成全国干旱灾害致灾情况调查;首次完成了全国水旱灾害风险等级划分■★◆◆◆;完成水旱灾害风险普查成果数据库及管理系统建设◆★,9大类14项成果数据全部入库★★■◆★,实现了成果数据的查询展示、数据管理◆★■、共享服务等功能。在成果应用方面,水利部持续推动普查成果在水旱灾害防御■◆★◆★◆、防洪规划修编、水利工程建设■★■■◆◆、河湖管理等方面的应用。
应急管理部综合减灾和改革协调司司长吕红频表示,目前,普查成果应用取得了阶段性成效■◆★,有效服务风险源头防控,有效服务灾害精准防治,有效服务应急能力提升■■★◆★。例如,结合全国国土空间规划纲要实施◆★◆■★,把普查形成的综合风险评估图、区划图等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为划定自然灾害风险重点防控区域提供依据,引导人口和产业布局等向更安全的区域集中。
在此次普查中★◆,中国气象局完成了1978—2020年全国范围内10种气象灾害过程的致灾数据收集分析;研制了20余万份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产品,形成了由5000多个全国性重大气象灾害历史事件组成的数据库。
吕红频表示■★◆,下一步,将持续做好国家基础数据库日常运行管理工作■◆■◆★,一方面根据情况变化,开展常态化数据更新◆★■■★;另一方面强化共享应用,做好共享服务保障工作★★■★。同时★■◆,借助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做好数据挖掘◆★★◆★■,形成适应不同应用场景的服务产品★■★■★,努力发挥普查成果的最大效益。
林草行业调查了11.2万个林草可燃物样地,构建了15万个可燃物遥感解译标志,编制全国森林可燃物载量等级★◆■、单位面积载量等级、不同森林类型可燃物单位面积载量的等级区划分布;摸排了野外火源风险点、减灾能力底数;初步形成了森林火灾风险评估区划。
★■“我们在防灾减灾和气象服务中对这些普查成果开展了融合应用■★◆◆■◆,全面提升防灾减灾救灾气象保障能力★★★◆★。”中国气象局预报与网络司司长梁丰介绍,气象部门将气象灾害普查数据和结论应用于重大工程选址和可行性论证◆★◆■★,以及地方区划编制,降低气象灾害风险的影响;推动修订气象灾害应急预案,调整应急响应启动标准,提高应急联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本次普查是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地震、地质★■、气象、水旱■◆、海洋、森林和草原火灾6大类23种灾害风险和综合风险的评估区划,形成了覆盖国家、省、市■★■★■◆、县四级的评估区划成果。
“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取得了丰硕成果,也创造了多个第一次★★★■■。”谈及普查的重点成果,郑国光说,在调查成果方面◆★★■,第一次全面摸清了全国房屋建筑和市政设施的“家底”■■★■★,形成了具有空间位置和物理属性的房屋建筑海量数据成果,全国房屋建筑第一次有了“数字身份证”;第一次开展了对全国灌木、草木、枯落物的普查★■■◆,填补了全国林下植被可燃物载量空间信息的空白■★■■;第一次全面掌握了主要公共服务设施的空间信息和灾害属性;第一次完成了对全国县、乡★■■、村公路、桥梁◆◆★、涵洞等的普查■★■★,采集了全国公路设施的抗震、防洪等设防信息,形成了全国国省干线公路承灾体风险数据库、全国水路承灾体风险数据集等。
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开展、提升自然灾害防治能力的基础性工作★★◆■,也是一项重大的国力国情调查。自2020年5月国务院决定开展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以来★■◆,全国500多万名专业人员参与◆◆★,完成了这次普查的各项目标任务。
国家基础数据库数据资源丰富◆◆★,包括23种致灾因子数据、27种承灾体数据,以及灾害风险评估◆■★◆◆、风险区划、防治区划成果数据等。一些地方和行业还结合工作实际★◆,扩充了包括实况气象信息、水文信息■◆★■、地震信息等在内的常态化业务数据。国家级综合库已经存储了超过17亿条各类风险数据。
郑国光介绍★★◆◆,《公报》以发布普查成果为主★■,同时注重地图成果◆★◆,增强普查成果的可读性★★★。此外■★◆◆■■,本次普查涉及自然灾害危险性、脆弱性◆◆、暴露度◆■◆、风险、区划等多个要素,成果专业性强■★◆◆◆★,公报编制突出科普性★■◆,增加了必要的术语解释★■◆、评估方法说明、成果意义等内容。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森林草原防火司司长樊华表示◆◆★,下一步,将持续推进普查成果常态化应用,结合气象预报和可燃物火险监测数据,探索建立多尺度森林火险等级的预报模型,提高森林火险的预测精准性和实效性。
国务院普查办会同应急管理部、自然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水利部、中国气象局、国家林草局■★、中国地震局等部门共同组织编制了《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公报》(以下简称《公报》),介绍了3年多来普查工作情况★■◆◆◆,以及综合性成果◆★★、行业成果等情况◆■■◆。
“建设国家自然灾害综合风险基础数据库是这次普查的重要任务。”吕红频表示,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这项任务基本完成。整个数据库由1个国家级综合库◆◆■、10个国家级行业库和31个省级数据库构成◆■◆◆,基本做到了■■“技术标准统一、分类分级管理■■★◆、纵向横向联通、共建共享共用”。
在评估与区划成果方面,第一次明确了全国高灾损区★■★◆◆★、高隐患区★◆、高风险区和低减灾能力区“三高一低◆■”的自然灾害综合风险区域;第一次识别了占全国陆地面积2.3%的自然灾害综合风险高风险区◆◆■,将全国划分成为6个自然灾害综合风险大区■■◆、30个综合风险区和90个风险防治亚区,揭示了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东高西低★■★◆◆”的宏观格局和导致高风险的主要因素◆■,第一次划出了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管理的短板弱项区域等。